中国碳交易市场:运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中国碳交易市场:运作现状与前景展望

Read Time: 0 Minutes

“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已成为人类社会面临的严峻挑战,各国都在积极应对。而碳交易市场作为重要政策工具,将碳排放权进行成本化、资产化运作,使其转化成有偿使用的生产要素,在市场上公开交易,推动了节能减排的目标。

中国的碳交易经历了哪些发展阶段?其交易流程是怎样的?该领域的风险挑战和未来空间如何?针对这些主题,我们邀请了 GLG 专家团成员,上海乾于丰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业务总裁——高海莺女士,分享国内碳交易的发展现状、运作机制、行业挑战与未来展望。以下为活动摘要。


Q1:国内碳交易的发展现状如何?

高海莺:我国碳交易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

  1. 进入 CDM 国际清洁发展机制,参与国际碳交易体系——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在京都议定书签署生效之后,成为了 CDM 项目的主要供应方。但到 2013 年,由于京都议定书第一阶段到期,欧洲面临金融危机,欧盟明确 CDM 项目主要面对最不发达的国家等因素,中国项目大受影响,逐步退出国际碳交易市场。不过,CDM 项目给国内很多项目业主带来了额外减排收益,大大提升了项目的经济效益,同时为我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项目的开发提供了借鉴和经验。
  2. 开展国内区域的试点碳交易——从 2011 年开始,国家发改委批准北京、上海、天津、重庆、湖北、广东和深圳开展碳交易试点,后面又增加了四川、福建。2013 年 6 月,深圳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先行启动,其它几个试点省市随后相继跟进。试点市场纳入了电力、钢铁、化工等 20 多个行业,大约 3000 家重点排放单位。截止 2022 年 6 月,各试点省市的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约 5 亿吨,成交额达 130 亿元。
  3. 推进全国碳排放权交易体系建设——2017 年 12 月,国家发改委印发《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建设方案(发电行业)》。2021 年 1 月,生态环境部发布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管理办法,组织建立全国碳排放权的注册登记与交易的机构和系统。未来的全国碳排放权市场将覆盖发电、石化、化工、建材、钢铁、有色、造纸和民用航空等行业。截止 2022 年 9 月,全国碳市场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达95 亿吨,成交额 85.59 亿元,成交均价每吨 43.86 元。

Q2:现阶段的碳交易运作机制是怎样的?

高海莺:目前,我国区域性和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是并行运行。在碳市场机制下,主管部门会根据配额分配方案向符合要求的重点排放单位(控排企业)发放配额,目前的发放形式以免费分配为主。控排企业应在规定的时间内,根据上一年度实际排放量向主管部门清缴上一年度的碳排放配额。若某家控排企业实际排放量大于其获得的配额量,则需通过碳交易市场向配额盈余的企业购买相应配额以补足缺口,完成清缴。因而配额不足的企业将增加成本,而配额有盈余的企业由此可获得相应收益。同时,可再生能源等减排项目产生的减排量,经过相关部门核证认可,可获得可在碳市场进行交易的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CCER),并在允许的使用比例范围内可用于控排企业的配额清缴。

  • 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地方配额交易为主,CCER等交易产品作为重要补充。
  • 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目前仅限于全国配额一个交易品种,将来将纳入CCER 等更多交易产品。

碳交易参与方主要可以分为三类——控排企业CCER 业主中介机构。三者既可是卖方,也可是买方。控排企业有政府分配的配额,CCER 项目业主有主管部门签发的 CCER,很多机构可能既没配额,也没CCER,但是也可通过买卖配额或者CCER的形式参与交易。交易形式上主要可分为两种——线上交易和线下交易,企业可通过碳交易所挂牌交易;或通过线下谈判,交易双方根据意愿和价格预期进行沟通,达成一致后签署合同,再通过交易所实现交易。交易价格上,主要受市场供需等因素的影响,近期的全国配额成交均价基本在 58 元每吨上下。

Q3:碳交易面临的挑战有哪些?

高海莺:碳交易从试点到现在差不多10 年时间,处于建设初期,整个体系有待健全完善。面临的问题主要是五个方面:

  1. 碳交易法律体系有待进一步健全——碳交易法律体系还不完备,对碳交易市场发展有较大制约,国家目前正在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2. 基础数据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数据是碳交易实施开展的基础。应统一协调做好基础数据统计上报等工作。
  3. 全国统一的排放权分配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应尽快出台其他行业的碳排放权分配方案并在全国碳市场中尽快纳入其他行业。
  4. 碳排放核算标准有待进一步明晰——目前已公布 24 个行业的碳排放核算指南,但后续实操过程中,需进一步明晰企业碳排放的具体核算方法。
  5. 碳排放市场流动性有待进一步提高——交易品种比较单一,主要是现货交易,期货与其他产品还在开发中。全国碳市场参与主体目前也仅有控排企业,应尽早纳入机构及个人等更多参与主体。

Q4:对未来的碳交易有什么建设性意见?

高海莺:无论企业是否已参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都建议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相应工作——

  • 开展自身碳排放核算及碳减排资源摸底——建立碳排放清单和碳减排资源清单。
  • 明确自身在碳交易中的角色——作为控排企业、CCER 项目开发方,还是中介机构去参与碳交易工作。
  • 加强相关政策研究——从国家、地方到行业,随时关注最新政策情况。
  • 建立、健全企业自身的碳交易和“双碳”管理体系——明确企业自身的双碳目标,建立企业自身的双碳管理体系,提高企业自身双碳管理能力,将双碳工作融入到企业日常生产经营过程当中。
  • 做好包括碳信息在内的环境信息披露工作——通过ESG等报告形式分享企业优秀案例,接受利益相关方监督。

关于作者

高海莺女士,2021 年7 月至今,在上海乾于丰低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担任业务总裁。该公司主要从事碳排放核算、碳资产及碳减排方法学开发、碳交易及碳金融、碳中和、绿色供应链管理、低碳课题研究、CSR及ESG报告编制、低碳培训等业务。 2014 年 1 月至 2021 年 7 月,在国家电网旗下国网英大股份有限公司担任咨询部总监,同时是金融柔性团队负责人,碳核查师。高女士具有长达 22 年的低碳节能环保领域的技术创新和项目开发经验,作为项目经理负责开发并成功注册了 50 多个 CDM 项目、近30个CCER项目。且作为带头人,带领团队在 4 年时间内,成功备案 4 个 CCER 方法学和 4 个 CDM 方法学,填补了相关领域方法学的空白。


GLG 格理集团致力于打造全球知识平台,为需要专业洞见的商业决策者匹配具有一手经验的行业专家,助力他们以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做出决策。本文作者曾参与 GLG 格理集团关于“碳交易的发展与机会”的洞见访谈。如果您想与包括高海莺在内的 GLG 专家库约 100 万专家中的任何一位交谈,请与我们联系

*以上分析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格理集团不予置评或背书,并不负责文章中所涉观点的真实性、关联性或完整性。

订阅 GLG 洞见趋势月度专栏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接收我们的月度通讯,获取来自全球约 100 万名 GLG 专家团成员的专业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