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能源车的销量爆发,报废的新能源车和动力电池数量也将快速增长,而其催生的相关回收与利用产业,在助力节能环保、控制碳排放的过程中举足轻重。去年 10 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了《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梯次利用管理办法》。新能源车报废后将如何处理?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发展前景如何?国家政策会对该行业带来何种影响?
针对这一主题,GLG 格理集团邀请了九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前乾泰研究院副院长李峰先生对报废新能源车与动力电池回收后市场进行了分析。以下为活动内容摘要。
Q1:国内报废新能源车的市场现状如何?其回收循环的流程是怎样的?
李峰:目前,顺应“十城千辆”政策扶持产生的运营性新能源车辆(大巴、物流车、公交车等)已进入集中报废期,新能源拆解行业迎来了业务高发的小周期。不过,家用小轿车的拆解还未达高峰期。
而新能源汽车的回收循环利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
- 非正常阶段(2018 – 2019 年)——部分车辆上路里程较少,近 70% 进行改装处理后,流向低速旅游巴士渠道,还有一部分走向了出口。
- 正常阶段(2020 年 – 至今)——退役汽车经历拆解流程,根据国家指导政策,部分核心配套的电池进入大的储能环节,比如铁塔、风光储;另一部分电池则进入梯次利用的商务开发,流向两轮车与三轮车市场;而无法再利用的电池会被粉碎,进行元素回收,回流新能源汽车行业。
国内新能源汽车的电池处理工艺走在世界前端。主要应用技术包括:前期的电池拆解,进行传统检测,测试电量、容量、电压内阻,了解充放电情况。具有梯次利用价值的电池,部分会采取“异构并网”方式,用于尚属实验阶段的新型储能场景。大部分电池则被拆解成单体电芯,若电芯符合梯次利用的技术指标,便会通过二次 Pack,形成二次产品。不符指标的电池会以“湿法冶金”的方式,将镍、钴、锰、锂等元素进行回收和二次提纯。
Q2:动力电池回收领域的主要玩家有哪些?发展前景如何?
李峰:目前,国家工信部公布的新能源退役汽车电池处理的白名单企业共有 60 余家。其中,2/3 是梯次利用企业,1/3 是元素回收企业。另外,切入该领域的企业主要有三大类:
- 贴近前端资源——包括车企和电池企业,比如广汽新能源、比亚迪、亿纬锂能、宁德时代等。
- 贴近市场资源——比如蜂巢、小鹏电汽车,以及拥有外卖电单车的美团、饿了么等。
- 贴近技术资源——包括为电池行业提供设备解决方案或相关配套产品的企业,比如乾泰。
关于该行业的发展前景,可从以下几点来看。
- 从投资回报看,湿法冶金前进行纯粹元素回收,根据不同的材料与技术,其利润率能到 12%,甚至 30% 以上。梯次利用的后端市场也很庞大(如充电宝、脚踏车等),利润可观。
- 从国家战略看,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下一个百年计划里五大“弯道超车”项目之一。
- 从发展态势看,行业产业链的布局已基本搭齐,但报废电池处理的环节仍有很大缺口。目前市场的年处理量不到 60 万吨,而预计到 2025 年,电池的年报废量将接近 200 万吨。
- 从商业模式看,退役电池的梯次利用主要分四类:储能环节(包括大储能和小储能)、乡村亮化、小动力市场(两轮车与三轮车)、元素回收。
- 从社会责任看,我国的原材料稀缺,大部分依赖进口。报废电池的元素含量,要远大于进口原矿石。因此,报废电池可被看作“城市矿山”。
- 从投资回报看,湿法冶金前进行纯粹元素回收,根据不同的材料与技术,其利润率能到 12%,甚至 30% 以上。梯次利用的后端市场也很庞大(如充电宝、脚踏车等),利润可观
Q3:这个行业会面临哪些挑战?国家政策将带来何种影响?
李峰:动力电池回收产业面临的挑战集中在安全层面。
- 前端行业的处理流程——在进行电池包拆解和破碎的过程中,需防范安全事故(如起火、爆炸、污染)的发生。
- 后端行业的产品质量——梯次利用企业的技术水平参差不齐,形成梯次产品时,需确保产品的质量安全可靠。
在国家政策上,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市场保有量很大,为避免出现类似铅酸电池到处污染、质量失控的现象,政策方向肯定会趋于严格的许可式经营。同时,电池处理具有技术和设备门槛,电池本身也属矿产资源,未来的生态一定会进入国企参股的格局。
关于作者
李峰先生,行业独立咨询师,九达制造(深圳)有限公司总经理。自 2017 年至 2021 年,李先生在乾泰研究院担任副院长。乾泰是一家专注报废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后市场循环应用,是国内首家获批新能源报废车回收拆解资质的企业。李先生负责报废新能源汽车循环利用产业政策研究,电池再利用工艺技术研究及智能装备研发等工作。
GLG 格理集团致力于打造全球知识平台,为需要专业洞见的商业决策者匹配具有一手经验的行业专家,助力他们以更加明确的目标和坚定的信心做出决策。本文作者曾参与 GLG 格理集团关于报废新能源汽车及动力电池回收的洞见访谈。如果您想与包括李峰在内的 GLG 专家库约 100 万专家中的任何一位交谈,请与我们联系。
*以上分析仅代表专家个人观点,格理集团不予置评或背书,并不负责文章中所涉观点的真实性、关联性或完整性。
订阅 GLG 洞见趋势月度专栏
输入您的电子邮件,接收我们的月度通讯,获取来自全球约 100 万名 GLG 专家团成员的专业洞见。